香港地產市場的低迷持續對本地經濟產生顯著影響,尤其是在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的私營部門樓宇及建造投資方面。根據最新數據,2023年上半年該項投資額達810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了9.4%。這一降幅顯示出在疫情防控措施放寬後,市場需求仍然疲弱。
近期市場的波動性加劇,主要受到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利率相關不確定性的影響。這對於正在尋求穩定資本增值的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一大挑戰。香港股市的市盈率目前平均在10至12倍,低於歷史平均水平,顯示出市場投資者的信心不足。
香港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助理教授沈建富指出,去年地產市場放緩對經濟增長拖累約1至1.5個百分點,並且對私人消費及專業服務產生間接影響。樓價下跌導致的負財富效應,進一步打擊了私人消費,估計去年拖累GDP增速1.6個百分點。同時,地產相關法律服務需求的減少和物業貸款下降,也讓GDP增長受限約0.1個百分點。
此外,私人樓宇建造在GDP的佔比也從2018年的6.59%下降至去年的5.56%。然而,公共樓宇建造的比例上升,使得整體樓宇建造在GDP中的比例保持在約10%。截至今年上半年,香港仍有2.7萬個住宅庫存單位,較去年增加8000個,這種高庫存壓力影響了發展商的新項目開發。
根據利嘉閣的數據,去年私人物業的動工量降至5030夥,是過去23年來的最低水平。2023年前7個月的動工量進一步降至2874夥,按年再次下降37%。沈建富認為,市場對購樓的熱情不高,預計需要至少20個月的時間才能將庫存降至健康水平。
金融行業的增長是否能彌補地產行業的萎縮?沈建富表示,金融業對去年GDP的貢獻約為25%,推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然而該行業相較於地產業的就業人口較少,因此無法產生類似的乘數效應。根據統計處數據,建造業和地產的就業人數約為50.78萬,相比之下,金融和保險行業僅為27.33萬人,這也反映出地產市場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更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