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局倡議「大宗商品通」 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商品交易樞紐

【香港金融報導】香港金融發展局近日發布研究報告,題為《釋放香港潛能:擴展大宗商品市場的增長前景》,建議深入探討設立「大宗商品通」機制,藉此促進中國內地的大宗商品市場國際化。金發局副主席丁晨指出,雖然中國在全球商品市場具有領導地位,但國際參與者的比例仍有限,主要因運輸及融資問題,以及各國不同的法規影響市場發展。她強調,香港有潛力成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渠道,藉鑒此前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成功經驗。 報告中強調,中國已擁有如鄭州商品交易所及大連商品交易所等兩家在全球交易量中名列前茅的商品交易所,內地期貨市場提供的143種期貨及期權產品,涵蓋農業、金屬及能源等多個領域。全球交易量排名前二十的商品期貨合約中,中國交易所就提供了16種。丁晨同時是南方東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總裁。 有關「大宗商品通」的建議,丁晨指出要實現這一創新機制,必須得到內地及香港監管機構的協助,包括央行、證監會和交易所等的配合,而金發局會以智庫角色提供策略建議。目前,已有部分互聯互通機制如將REITs納入互聯互通及推出國債期貨等措施,正等待落實。 金發局總監董一嶽補充,發展「大宗商品通」需完善香港作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基礎設施,一旦基建不完善則或許時機未到。目前,香港有11家運營商獲準設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認證倉庫,報告中還建議將黃金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商品。隨著香港土地供應緊張及租金昂貴,如果要發展大宗商品中心,需要專注於擁有高附加值的商品,如黃金。 利記集團行政總裁陳婉珊也表示同意,香港可優先發展如銅、鎳及鋰等高價值金屬,或者其他與電池製作有關的金屬如鈷,這不僅有助於提升整體經濟,亦能促進生產商的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