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發局建議「大宗商品通」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商品交易樞紐

香港金融發展局近日發表了《釋放香港潛能:擴展大宗商品市場的增長前景》研究報告,提出探索建立「大宗商品通」機制,促進內地大宗商品市場國際化的建議。南方東英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及金發局副主席丁晨指出,中國在全球商品市場中佔有主導地位,但國際參與者的滲透率仍有限,主要因為運輸、融資及法規問題。香港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平台。 報告指出,內地已有鄭州商品交易所和大連商品交易所,這兩大交易所的交易量皆位居全球前列,覆蓋農業、金屬及能源等領域。中國交易所更在全球交易量20大的商品期貨合約中提供16種期貨合約。 金發局監督董一嶽強調,發展「大宗商品通」需要完善香港自身作為交易中心的基礎建設,若基建尚未完善,發展此通道可能過早。特區政府正研究發展黃金交易市場,報告亦建議優先聚焦黃金等重點商品。 丁晨表示,香港面臨地少租貴的挑戰,故發展倉庫營運需選擇高價值商品,如黃金。目前香港已有11家營運商獲準設立倫敦金屬交易所認證倉庫,存放銅、鎳、鋅等金屬。 利記集團行政總裁陳婉珊認為,應先從高價值金屬如銅、鎳及鋰著手,或與電池製作相關的金屬如鈷,這些金屬有助經濟及生產商綠色轉型。 美國銀行董事總經理卓慶祟指出,目前香港的黃金存量正處於上升趨勢,而貿易融資能力亦需增強。他強調,因商品市場涉及的交易複雜性,參與者在融資方面面臨挑戰,需利用應收賬和倉儲融資等手段減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