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稍有留意單車運動,應該都有聽過Dahon這個品牌,其折疊單車在香港頗受歡迎,街上經常可以見到Dahon的K3及K3plus折疊單車。未來,我們可能不僅在街上看到Dahon的身影,甚至在股市上也能見到它的蹤跡。生產Dahon單車的大行科工(下簡稱:「大行」)上月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計劃來港上市。根據公司報告,去年首三季的收入大增近六成,顯示其銷售策略相當成功,並且與內地興起的「4+2」生活潮流相輔相成,這一潮流指的是汽車搭配單車的出行方式,因而促使了價格和銷量的雙雙上升,期內盈利更是大增77%。
作為折疊單車行業中的知名品牌,根據2023年的零售量統計,大行在內地及全球的折疊單車市場均排名第一,市場份額分別達到21.1%及5.6%。儘管在全球市場的市佔率僅領先第二位0.2個百分點,但這仍顯示出其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大行的產品組合已從折疊自行車擴展到其他類型的自行車,包括公路自行車、登山自行車、兒童自行車及電助力自行車。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提供超過70款不同的自行車車型。大行表示,未來將進一步豐富電助力自行車的種類,同時擴大傳統折疊自行車的陣容。例如,公司已推出K-ONE電助力折疊單車,而去年其K-Feather電助力折疊單車更獲得「2024 CHINA CYCLE創新獎」金牌,K9X折疊單車及電助力折疊單車亦獲得日本最高設計獎。
根據市場研究,2023年至2028年間,內地折疊單車行業的市場規模按零售值計算,預計將以22.1%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至2028年零售額可達38億元。若按零售量計算,同期的複合年增長率預計將達到14.6%,至2028年可達140萬輛。雖然增幅看似可觀,但實際上,2023年內地折疊單車的零售值市場規模為14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大行的總收入為3億元(包括配件等其他收入來源),已相當於市場的21.4%。假設大行的市佔率未來保持穩定,至2028年其收入規模或可達8億元,這意味著較2023年收入增長約1.6倍,作為傳統工業,這樣的增速無法與新經濟相比。
目前,大行超過九成的收入來自單車銷售,去年首三季便佔總收入的97.8%。其餘收入包括配件、服飾及其他相關產品,以及許可權及特許權使用費收入。根據建議零售價,大行的單車可分為高端、中端及大眾市場三大類:高端價位每輛5000元或以上,中端價位2500元至5000元,大眾市場價位則低於每輛2500元。根據去年首三季的數據,其單車的平均售價為1966元,按年上升7%,主要是由於大眾市場車型的加價所帶動,而高端車型的平均售價則略微下跌。至於銷量方面,中端產品的銷量最佳,過去的數據顯示,中端價位的單車至少佔大行總銷量的五成以上,去年首三季更高達69.7%。
大行主要透過經銷商、線下及線上直銷在內地銷售產品,截至去年9月30日,擁有679家經銷商零售店,其中229家為直營店、217家為店中店、233家為經銷店。在線上直銷方面,大行主要與京東(9618)、阿里巴巴(9988)旗下的天貓及抖音合作。此外,集團也將產品銷售至海外,截至去年9月底,透過31個海外經銷商的支持,其產品已覆蓋至全球2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歐洲、美國及東南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銷售收入在2023年大幅下滑,由2022年的5616萬元降至2034萬元,減幅達64%;儘管去年首三季已回復增長,按年上升44%至2339萬元。根據去年首三季的數據,海外銷售佔集團總收入的6.6%,而國內銷售佔比高達93.4%,其中70.2%是透過經銷商銷售;線上直銷佔總收入的19.9%;餘下3.3%為線下直銷。
在生產方面,大行於惠州工廠的總樓面面積約為14,000平方米,擁有約125名生產人員,根據2022年及2023年的全年數據,年產能可達9萬輛。根據過去的數據,該廠房的利用率持續高於100%,例如2022年便高達117.2%;去年首季亦達113.5%,顯示集團的產能似乎跟不上市場需求。因此,除了在惠州工廠自產外,大行的部分單車也採取了外包生產的方式,與OEM供應商合作,主要生產中端及大眾市場車型。
為了長遠發展,大行計劃利用此次來港集資的部分資金,在現有惠州工廠附近設立新的生產設施。大行預計新設施將於2027年開始投入營運,投產後的初步年產能預計達20萬輛,是2023年的2.2倍。
近期,港股氣勢強勁,也帶動新股市場的活躍。去年1月8日,本欄曾介紹的「奶茶界拼多多」蜜雪冰城,於上週五開始招股,集資最多34.5億元。從其發售結構設計來看,公司相當「惜貨」,例如發售股份未計超額配售僅佔公司已擴大後股本的4.5%,招股價定於202.5元,每手100股令最低入場費高達20,454元;5名基石投資者亦已認購發售股份的45%。這些跡象似乎反映承銷團希望貨源較為集中,有利於上市後股份的初期表現。上週五招股首日,其公開發售部分已獲超額認購1271倍,估計掛牌後除非市況出現大逆轉,否則股價應有看頭。此外,公司上市市值已達763億元,具備成為指數成分股的潛力,集團亦表明已就海外業務的潛在分拆向聯交所取得豁免,無需嚴格遵守指引中有關分拆的3年限制規定,無疑為股價再添一項憧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