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月,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放榜之際,總會引發一場「狀元熱」。當狀元們一一現身,媒體的鏡頭便聚焦於他們的笑容,麥克風隨即詢問他們的未來志向,隨之而來的便是大家的感慨:「又是讀醫!」近年來,社交媒體上的評論似乎也趨於一致,許多人認為:「讀醫咪即係想揾錢囉,香港教育真係死板!」然而,讓我們暫時撇開這種「讀書好就應該拯救世界」的道德期待,換個角度思考:選擇讀醫,真的只是「短視」的選擇嗎?
其實,許多經濟學研究早已指出,大學生的選擇往往是相當理性的。無論是決定是否上大學、選擇何種學科,甚至是交什麼朋友,這些決策都與成本和回報息息相關。這些選擇並非出於「隨心所欲」的浪漫,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實考量。
尤其在選科方面,財務因素的影響尤為明顯。根據歐美的研究,商科、經濟、電腦工程、法律及醫科等「揾錢有路」的科目,長期以來在選科榜上名列前茅。不僅在香港,甚至在我任教的美國大學中,許多學生選擇主修經濟或商業管理,並非因為他們熱愛供求曲線或Excel公式,而是因為這條路「穩陣」,畢業後能夠找到工作、獲得晉升及有良好的出路。
再者,香港的狀元們選擇讀醫,無一不是在「數據支持」下的理性選擇。醫科在香港的畢業生就業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起薪高、職位穩定、社會地位亦高,並且能夠對社會作出實際貢獻。試想一位年輕人放棄這樣的前景去攻讀哲學、歷史,甚至創意媒體,然後面對未來的房貸與社會階梯,難道不是在要求他們冒險賭命嗎?
因此,與其批評狀元們「無夢想」、「短視近利」,不如反問:為什麼在香港,除了醫科,幾乎沒有其他行業能同時提供穩定、高薪、體面及社會認可?為何每年有百位滿分的學生,幾乎都指向同一條道路?這並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我們整個社會給年輕人的選擇實在太少。
或許有一天,香港會出現一個社會環境,讓狀元們選擇創新科技、教育、文化,甚至公共服務,都能受到讚賞。但在那一天來臨之前,讓我們對這些選擇「讀醫」的年輕人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批評。這樣的選擇背後,反映的是他們對未來的深思熟慮與現實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