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跡科技(2670)集資約6.6億 掀IPO熱潮;長風藥業(2652)首掛升幅逾1.6倍

開場段落:
雲跡科技(2670)以香港“18C”特專科技企業身分登場,招股以來反應熱烈。自10月8日至本週一(10月13日)公開招股,採用機制A,發售690萬股H股,其中5%供香港公開發售,並設有最高可增至20%的回撥機制,集資金額約6.6億元港元。每股招股價定於95.6港元,50股為一手,入場費約4,828.21港元。聯席保薦人為中信證券與建銀國際,預計10月16日掛牌上市。市場消息指出,截至今午中,券商已借出超過13億元孖展,公開發售部分初始集資額3,298萬元,即錄得約40倍超額認購熱度。受此熱捧,雲跡成功吸納市場高度關注。 企業背景補充:
雲跡自2014年創立以來,專注研發酒店、醫療、商業樓宇等場景的機器人服務智能體與AI數字化系統,產品涵蓋「潤」、「格格」及主力推廣的「UP」系列,形成清晰梯隊佈局。2024年公司在國內機器人服務智能體市場佔有率達6.3%,酒店場景市場份額則高達13.9%,均位居同業之首。 財務狀況方面,雲跡2022年至2024年間收入由人民幣1.61億元增長至2.45億元,毛利率則由24.3%提升至43.5%,同期淨虧損逐年收窄至約2,756萬元;2025年前五個月收入達8,833萬元,調整後淨虧損為2,680萬元,持有現金及等價物約7,514萬元。 戰略投資者方面,除A+輪獲得騰訊注資外,B至D輪亦陸續引入聯想基金、攜程、阿里巴巴支持。若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上市後騰訊將持股約9.09%、聯想基金4.22%、攜程2.69%、阿里巴巴2.94%。 轉至另一熱題:
長風藥業(2652)吸入型藥物研發商亦於昨日(10月8日)成功掛牌,承接暗盤飆升氣勢,開市報47元,較招股價14.75元高218.6%,曾高見48.8元,最終收報38.5元,升幅達161%,每手帳面賬面收益逾11,875元,惹來市場關注。 此前新股招股期間,長風藥業公開發售部分創下超額認購逾6,696倍,全港認購反應極度熱烈。公開發售僅得8240手中一手,中籤機率極低;部份以「頂頭槌飛」形式參與認購的投資者,即使斥資達3,069萬元認購206萬股,也未必能穩中一手,反映市場對該股高度渴求。 公司定位方面,長風藥業聚焦於吸入製劑領域,目前已有20餘款候選產品在中國、美國及東南亞多地同步開發。其中旗艦產品為CF017(布地奈德吸入混懸液),2023年於中國市場銷量佔比近20%。 現成交6.1億元,為新股注入另一波市場熱度。 結語段落:
市場消息指,雲跡科技憑藉其AI機器人服務賽道優勢與重量級戰投背景,再加上超額認購熱度,有望成為本年度港股首隻18C特專科技企業新股標杆。而長風藥業則在吸入製劑研發定位下,IPO當日展現驚人認購反應及掛牌漲勢,成為港股市場另一焦點。投資者對兩家公司上市後的持續表現,仍將保持高度關注。
TimeNews
10-09 08:39匯控提出私有化恆生銀行方案 每股155元現金溢價逾30%
10-09 08:38《晨早必讀‑更新》:聚焦派息、供股及恆指波動最新動態
10-09 08:37期指未平倉合約續升,10月合約累積超13萬張
10-09 08:37特朗普再度點火政治對峙 籲監禁芝加哥市長與伊州州長 美議員強烈譴責
10-09 08:36匯控擬每股155元私有化恆生 市場關注集團資本調整與資產風險應對
10-09 08:34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二週 雙方爭拗持續膠着
10-09 08:34香港 Bar Leone 一舉登上全球No.1 亞洲酒吧首創紀錄
10-09 08:34宜明昂科‑B(01541)配售新H股募資3.5億元 全流通後流動性提升
10-09 08:33聯儲局紀錄揭分歧 市場矚目美息前景 香港市場新動向一覽
10-09 08:32恆生銀行(00011)獨立董事委員會加速審慎評估匯豐提出私有化建議
10-09 08:31CBO估算美國2025財政年度赤字約1.8萬億美元 政府停擺成焦點
10-09 08:31IMF籲各國「未來小心駕駛」 全球經濟或陷不確定常態 聯儲局減息窗口仍待時
10-09 08:30港股科技股回調 市場氣氛謹慎 同時關注匯控擬私有化恆生銀行方案
10-09 08:09港股ADR與本港收市走勢分化 市場聚焦科技股波動
10-09 08:09美國抵押貸款申請連跌兩週 市場整體申請量回落
10-09 08:09迪士尼調高美國兩地主題公園票價 旺季門票突破200美元大關
10-09 08:08新股焦點︱海西新藥(02637)今日起公開發售,研發與商業化並重募資效應引關注
10-09 08:06本港八所資助大學齊登《THE》世界大學排名 本港大學整體地位續提升
10-09 08:05FIRST CREDIT(08215)考慮對除牌決定提請覆核 暫停買賣持續
10-09 08:04Temu受德國與歐盟聯手調查 價格與商品安全成監管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