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訊】隨著內地經濟結構調整,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891億元,雖然較7月扭轉萎縮,但仍低於市場預期的7009億元。這一增幅較去年同期減少34.76%,顯示出家庭和企業信貸需求的疲弱。
據《證券時報》報導,今年首8個月內地發行約1.9萬億元的專項債券,主要用於化解地方隱性債務,短期內對信貸增長形成一定壓力。實際上,8月底人民幣貸款餘額按年增長6.8%,但若撇除專項債置換因素,增長則為7.8%。這反映出,儘管信貸增長放緩,但仍保持在相對健康的水平。
從貸款結構來看,8月住户貸款30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05億元,中長期的按揭貸款200億元,均低於去年同期的水平。企事業貸款590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8400億元有所下降。高盛指出,這表明目前企業和家庭對信貸的需求依然疲弱。
在更廣泛的金融環境下,截至8月底,廣義貨幣(M2)餘額按年增長8.8%,略高於市場預期的8.6%。這反映出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依然強勁。市場觀察人士指出,隨著企業債券、政府債券及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等直接融資渠道的多元化,金融市場結構正在優化。
社會融資方面,8月社融增量為2.57萬億元,高於市場預期的2.5萬億元,主要來自政府債券淨融資1.37萬億元,顯示政府在刺激經濟上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居民和企業對借貸的意願仍未見顯著改善,這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提出了挑戰。
近期,香港股市同樣面臨多重挑戰。恆生指數在2024年徘徊於17,000至18,000點之間,試圖從2023年的低谷中恢復。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香港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在10到12倍之間,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反映出投資者對未來盈利增長的謹慎態度。
綜上所述,中國信貸增長雖見放緩,但在政府債券的推動下,金融市場的支持力度未減。未來,如何優化金融結構以促進實體經濟增長,將成為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