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彭博社的報導,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成員、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與兩名學者的研究指出,中國中央政府應該採取更為強有力的逆週期政策,以保持經濟增長的動力。報告中建議,政府應推出額外1萬億至1.5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措施,以提振居民消費,並減輕美國加徵關税對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報告提到,自從4月美國加徵關税以來,中國經濟不僅受到持續通縮的影響,還面臨著「新的幹擾」。在這樣的背景下,人民銀行仍有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的空間,並可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報告同時建議,人民銀行應保持人民幣匯率的「足夠」彈性,以抵禦未來可能出現的外部衝擊。從長遠來看,政府需要擴大個人利得税的税基,並簡化增值税的結構,以確保國家財政的可持續性。
此外,報告還引用數據指出,內地中小企業的未償還貸款目前已超過內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0%,這一比例高於2019年的37%,並且超過了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敞口。報告的作者呼籲當局應該妥善管理與中小企業貸款相關的風險,以釋放銀行向生產效率更高的行業發放新貸款的能力。
針對內地的通縮情況,法國外貿銀行大中華區的資深經濟學家徐建偉在昨日的記者會上指出,目前中國的經濟刺激措施主要集中在投資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這種做法反而可能加劇供過於求的問題。儘管政府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在實際執行中,官僚體系往往更注重完成量化指標(KPI),而削減產能等容易衡量和達成的指標成為首選,這並不能在短期內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深層次結構性挑戰,例如居民收入長期停滯不前和整體需求不足。
徐建偉進一步指出,中國在發展人工智能(AI)、自動化等先進技術方面雖然有助於產業升級,但其本質是節省勞動力,這將導致大量製造業勞動力被釋放出來。然而,社會缺乏足夠的高收入職位來吸納這些勞動力,結果許多勞動力不得不轉向低收入行業,如送貨、網約車和外賣等,這直接導致可支配收入減少,進而削弱了購買力,同時企業因無法加價而影響利潤率。
此外,徐建偉指出,中國的貨幣政策雖然有所放寬,但主要是用於支持政府的財政政策,即人民銀行增發貨幣購買政府發行的專項債券。然而,用於家庭和企業的信貸規模並沒有真正擴大,實際利率也未能快速下降,這意味著家庭和企業在融資時仍然面臨困難。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的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預計,人民銀行為了支持地方政府的債務融資,預期下半年將降準50至100個基點,但如果第三季度經濟下行過於嚴重,則可能還有額外10個基點的降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