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黃斑病變、視網膜病變等眼底疾病,由於藥物難以直接送達患處,除了外科手術外,傳統的治療方法多為在眼球內注射藥物。然而,這種方法不僅會帶來痛楚和損傷,還存在一定的風險。近日,本地初創公司宏聲醫療科技(香港)有限公司(Opharmic Technology)研發出一項創新技術,利用低頻超聲波震動,無創地將藥物導入眼底,並已完成動物測試,現正與外國藥廠商討合作,期望未來能直接進行第三期人體臨牀測試。
宏聲醫療科技的行政總裁孫瑋良表示,他在香港科技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主修化學工程。在求學期間,他受到一位教授的啟發,對低頻超聲波震動導入技術產生濃厚興趣。當時,學術界對這項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透過皮膚導入活性成分,他則思考是否能將這項技術應用於無創地將抗癌藥物導入腦部,或是用於眼底疾病的治療,從而取代傳統的眼球注射方法。經過初步研究後,他和校內其他研究人員認為,無創導入眼底的可行性更高,需求也相當大。
因此,孫瑋良在2016年完成博士課程後不久,便決定以這項研究創業,並申請成為科技園的培育公司。2017年底,公司成功獲得七位數字美元的首輪融資。
在醫學上,「眼底」是指晶狀體後方的眼球內部結構,包括視網膜、眼底血管、視神經纖維等。由於眼底遍佈血管和神經,相關疾病相對複雜,且對視覺功能的損傷往往較為嚴重。根據估計,中國大陸有1億至1.5億糖尿病患者,其中2000萬至3000萬人患有糖尿病引發的視網膜病變。
宏聲醫療科技的技術研發總監李浩然指出,眼底疾病通常需要通過注射藥物進入眼球,因為滴眼藥水的效果不佳,難以達到眼球內部。然而,眼球注射的入侵性治療方式不僅會引起痛楚和損傷,還存在發炎、眼壓急升等風險。即使沒有意外,患者也需花時間復元,通常建議在注射後7天內避免眼睛接觸水。
孫瑋良提到,他之所以專注於低頻超聲波震動技術的研究,部分原因是他的祖父和太太的祖父都曾患有視網膜病變,並需接受眼球注射治療。他回憶道:「爺爺很勇敢,捱了4至5針,但太太的爺爺卻因為害怕拒絕打針,結果病情惡化。」
他們的研究發現,某些超聲波頻率能協助藥物分子滲入眼內,效果遠超滴眼藥水。經過多次改良,該公司設計出一款低頻超聲波震動儀器,使用時只需將一次性金屬探頭接觸眼白30秒,即可無創導入藥物。這種探頭的更換方式類似於更換針頭,成本相近,操作簡便,除了眼科醫生外,一般護士也能輕鬆使用。
在過去幾年中,該公司已完成多項動物測試,包括大鼠、小鼠和兔子,證實其低頻超聲波導入藥物技術在動物身上安全,且治療效果與傳統注射相當。目前,公司已申請超過40項專利,其中八至九成已獲批准。宏聲醫療科技正與三家外國藥廠商討合作,計劃開展人體臨牀測試。孫瑋良解釋,若以獨立方式進行人體臨牀測試,將耗時較長,但若與已獲準使用的眼疾針劑合作,則可直接進行第三期人體臨牀測試,節省不少時間。
該公司希望在低頻超聲波導入儀正式量產後,透過藥廠的成熟網絡,將產品分銷至各國醫療機構。孫瑋良預計,若能進一步優化供應鏈,未來一次性金屬探頭的成本甚至可能低於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