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公司註冊處最新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6月底,本地及非香港公司的註冊數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分別達到149.48萬間及1.55萬間(見圖)。然而,這份數據卻與市民近期所感受到的市場氣氛形成鮮明對比,顯示出就業市場及消費市道之間存在重大落差。
有學者指出,公司註冊量的增加並不等同於實際營運的公司數量,當中可能存在大量「空殼公司」的預先註冊情況。這些空殼公司在未來可能不會實際運營,因此,學者認為,公司的破產或強制清盤數據,能更真實地反映當前的經濟狀況。
根據公司註冊處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達到8.43萬間,其中公眾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增加了48間,私人公司則增加了8.37萬間,而擔保公司則有546間。至於非香港公司在香港新設立的營業地點並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數量,上半年錄得761間,而不再設有營業地點的公司數目則錄得378間。
對於數據與市民的「體感」不一致,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解釋説,公司註冊量的增加並不直接代表實際營運公司數量的增長。他指出,許多時候是「空殼公司」先行註冊,待有實際業務後才投入運營,因此會出現「超前」的現象。近期餐飲業品牌的倒閉潮,主要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市民消費模式的改變、港人外遊的增加,以及市民更傾向選擇性價比高的餐飲店,這些變化對傳統酒樓造成了衝擊。
根據統計處的數據,今年首季中式餐館的食肆收益按年下跌5%至96.09億元,佔所有食肆收益約34%。相比2019年疫情前的同期,中式餐館的收益高達133.85億元,佔比更達42.5%,現時收益已下跌約三成。
儘管香港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3.1%,麥萃才強調這並不代表所有行業都受惠,部分行業實際上仍在收縮。目前的失業率維持在3.5%,接近近年的高位,他預測未來幾個月失業率可能會再升,主要原因是將有大量畢業生進入社會,市場是否能夠吸收這批新勞動力,仍需時間觀察。
麥萃才還提到,公司的破產數字或被強制清盤的數據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經濟狀況。根據破產管理署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破產呈請書錄得5070宗,按年增加13%;強制公司清盤呈請則錄得394宗,按年上升3%。去年全年,破產呈請書錄9190宗,是自201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強制公司清盤呈請也達到2009年以來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