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通脹

「請注意頁底重要聲明」

本週見到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大字標題,寫著「通脹已死?」漁夫一向特別留意財經雜誌封面,因為間中會出現非常有效的相反指標!主要原因是,媒體從業員最關心的就是吸引眼球,所以一般會選擇用一些大衆感興趣的話題來做雜誌封面。近的例子有2016年油價見底時出現在巴隆氏週刊的「HERE COMES $20 OIL」,當時漁夫亦有在Facebook出post指這是一個相反指標。而數最經典的例子,則是1979年美國商業週刊的「THE DEATH OF EQUITIES」,封面副題是 How inflation is destroying the stock market,當年通脹失控,利率高企導致美股估值偏低,70年代後期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長期處於單位數字,由於投資長期跑輸通脹,普羅大眾對股票以及投資漸漸失去興趣。記得老媽子曾經說過,當時爺爺在香港南洋商業銀行做定期存款,年息有18厘,所以當年無乜人肯投資股票。媽媽亦曾經叫爺爺用十四萬港元買入港島南區置富花園兩房單位用作收租⋯⋯但爺爺的回應是,10萬元放在銀行每月可收到過千元利息,在港島東租一個兩房單位只需HK$500,為何要買樓貼租客?爺爺在港島東經營辦館,當然不懂得環球經濟形勢,更不知道他正身處一個大轉勢位,便是美國惡性通脹快要去到盡頭,香港利率會跟隨美國見頂回落,股、樓、債會因爲利率回落而出現估値向上炒(技術上叫valuation expansion / 股票市場叫P/E expansion)。有趣的是,商業周刊推出這個「股市已死」封面就正正標誌著最長美股牛市的誕生,真係唔到你唔信邪!

70年代的高通脹(其實是滯脹),升幅集中在商品,例子有金價由US$40左右狂升上US$850,油價升幅也不遑多讓!當時CPI失控地上升,最終要等到聯儲局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上埸,把短期利率大幅推高至CPI之上,才能降伏惡性通脹這頭猛獸。打擊通脹初期當然是痛苦,但換來了美國二十年的繁榮,股市債市暢旺令融資成本降低,加強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美國利率見頂回落,美債的三十年大牛市亦在這個時候誕生,聽說前輩林森池在這個時候把握機會大手買入30年期美國國庫債券,之後三十年每年收15厘息(零風險),富足一生!看準一個機會出手,然後坐足三十年,這眼光及定力,真是非常人能及,真心佩服!

今次彭博商業周刊的封面故事,對未來有什麼啟示?漁夫認為,與封面標題正好相反,通脹不單止沒有死,反而正在惡化,只不過是一般人被美國政府編制的消費物價指數(CPI)蒙蔽了,因為美國政府統計部門做了很多所謂quality adjustment,人為地把CPI㩒低,給予大眾一個錯覺,以為通脹數據無升。其實只要細心想想,衣食住行之中,除了衣之外,基本上其他三項的通脹壓力不輕,尤其是住方面,不是越住越貴,便是越住越細。因此,今次央行QE導致的通脹是用另類的方式顯現出來。

今次「惡性通脹」仍未顯現在商品上,而是顯現在其他地方之上,例如超貴的香港樓價負利率債券、千億市值的燒錢獨角獸,甚至比鬱金香狂潮更瘋狂的虛擬貨幣泡沫!至於印出來的錢是否最終會流入商品市場?有這個可能,但現時未見明顯跡象。

一般人需要的東西,如住屋、子女教育,醫療/保險、食物/出外用膳、交通等等,通脹壓力偏高,而且部分項目的加幅非常大;而不需要經常換的東西就反而沒有通脹壓力,例如幾年先換一次的電腦及電視,每次換都可以享有更快/更高解像度/更高容量,新型號的售價甚至有可能不升反降。

過去10年,各國央行大量印錢買債(量化寬鬆),令多項資產價格暴漲,部分資產的估值已經升到非常不合理水平,例如負利率債券及用兩代人積蓄才勉強買得起的港樓。再繼續印落去,最終的Endgame會是怎樣?是否一定會出現70年代那種情況?漁夫認為未必,因為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日本印錢買債,甚至買股票,亦未能抵禦人口老化做成的通縮壓力,當地股樓已經迷失了三十幾年,中產階級仍不斷向下流,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像柳井正般,把握通縮及全球化機遇,做到逆流而上,成為巨富。除非市場突然對日圓及日債失去信心,否則日本不會進入超級通脹。漁夫估計,下一個會出現日本這種情況的地區可能是歐洲,因為歐洲人口老化問題比美國嚴重。

若聯儲局下半年不理通脹升溫仍重啓QE,會不會喚醒惡性通脹這頭猛獸?漁夫幾乎可以肯定,就算美國CPI未來不會大升,美國長期利率於2016年7月5日英國公投脫歐宣布時已經見底(1.67%),貿易戰及美國財赤惡化(債券供應大增)將會令美國再一次面對通脹,甚至滯脹問題,萬一未來PCE或CPI明顯回升,鮑威爾會怎樣做?我相信通脹開始升溫時,聯儲局會落後於通脹慢慢地加,直至通脹失控,等待下一任局長才有機會追加壓抑通脹。

香港利率跟美國,但香港人口老化問題亦似日本,正在急速惡化,65歲以上的人口將會快速增加,到2031年,工作人囗對長者比例會跌到2.2:1。若未來港元匯價跟美國下跌,利率亦要跟美國升,但同時又面對人口老化做成的通縮壓力⋯⋯兩股力量對碰,結果會是怎樣?漁夫暫時沒有答案,唯有見步行步。

漁夫趁着復活節長假,休息多幾天,本週未必會再出長文。

 

 

 

重要聲明:股市漁夫內的所有內容,包括本影片,絕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購買任何股票及金融產品的特定推薦意見及/或不構成任何游說或要約,以購買、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交易任何證券、期貨、期權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其他產品,漁夫系統的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漁夫系統的內容進行投資。用戶必須留意,漁夫系統的所有訊號,並非是買賣訊號或任何投資建議,而所有訊號均是全自動用第三方提供之客觀市場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當中並不涉及任何人為的想法、修改、修訂或任何投資建議。本網站包含的所有內容、資訊、訊號,並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以及可能使用或接收該內容的特定人員的特定需求。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各種金融產品的個別特點、個人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詳情請重溫股市漁夫FAQ免責聲明。

最後更新: 201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