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重壓下的全球經濟:政策演變與資產配置全解構

「請注意頁底重要聲明」

 

在當今全球經濟格局日益複雜的背景下,中美貿易關係的每一次變動,都牽動著全球經濟的神經。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對等關稅」政策,不僅引發全球多數經濟體的抵制,也在美國國內掀起爭議。本文將從多角度剖析此政策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為投資者與市場參與者提供全面分析視角。 

  

  1. 1. 對等關稅政策的演變與各方反應 

  

關稅政策的初始設計與後續調整

pic 1

2025年4月9日,特朗普政府正式實施對等關稅政策。根據4月2日白宮發布的政策文件,關稅劃分為三類:

1. 定制化」關稅:對近60個貿易逆差較大的國家或地區徵收不同稅率,其中中國被加徵34%,歐盟被加徵20%,越南被加徵46%和泰國被加徵37%。 

2. 普遍關稅:其他國家統一徵收10%關稅。 

3. 免稅地區:墨西哥與加拿大初期豁免。

此外,特定行業如汽車及零部件、鋼鋁、芯片和藥品等產品在對等關稅中獲得豁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汽車及零部件、鋼鋁已被全面加徵25%的關稅,而對芯片和藥品等產品,特朗普也已表示未來將加徵額外關稅。

政策發布後,特朗普於90日內調整政策,暫將所有進口關稅降至10%,唯獨中國例外— 關稅稅率從34%大幅升至125%。此外,在郵政小包裹方面,美國將對中國徵收120%或每件100美元的關稅,並從2025年6月1日起,提升至每件200美元。

 

各國的應對策略 

面對美國的關稅政策,全球各經濟體的反應可分為四類: 

1. 實施反制:中國已宣布對美商品加徵同等關稅稅率,並同時啟動了實體清單管制、稀土出口管制等反制手段。歐盟宣布對美210億歐元商品進行反制,加拿大則對汽車關稅實行對等加徵。

2. 考慮反制措施:英國和巴西等國正在考慮對美國商品制定反制計劃,但優先選擇與美國進行談判。

3. 美國開展談判:日本、韓國、印度及部分東盟國家首先選擇與美國談判。部分東盟國家如泰國寄希望於降低對美關稅、解決非貿易壁壘問題等,與美國達成協議。   

4. 採取反制措施:澳大利亞和新加坡在關稅宣布後已表態不會對美國進行關稅反制。 

  

  1. 2. 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分析 

  

直接影響評估

出口對經濟增長存在直接和間接影響兩種途徑。一方面,出口作為GDP的組成部分,其下行將直接拖累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出口下行亦對消費、投資以及政府支出造成影響,從而間接影響經濟增長。

 

根據推算,按照4月2日制定的對等關稅,本次關稅政策或將拖累中國GDP增速0.4個百分點左右。當前出口及淨出口占名義GDP比重分別為19%及5%,若僅考慮出口下行,或將拖累GDP增速1.6個百分點,若假設進出口同比例下行,GDP增速則相應下降0.4個百分點。

 

從投資角度看,關稅政策預計將拖累製造業投資增速3-5個百分點。從投入產出表來看,中國製造業出口占最終使用比例超四成,若假設僅出口減少8.5%,則相應將降低製造業投資增速約3.5個百分點。分析來看,出口增速對製造業投資增速影響超五成,出口下行或將拖累製造業投資增速4.7個百分點。 

pic 2

  

間接影響更為顯著

「外貿乘數」可以反映出口外貿增量對國民收入增長的影響。淨出口獲得的收入成為國民收入增量,用該增量部分購買本國商品,使本國廠商獲利;而廠商所獲收入通過分配後,使全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增大,又引起新一輪的消費與生產,帶來新的國民收入增量。如此連鎖反應,就形成了外貿乘數效應。因此,關稅對於經濟增長的拖累,比直接效應得到的測算值更大。 

  

3. 行業影響差異化分析 

 

出口與關稅

從行業角度分析,結合中國各行業對美依賴度,在出口一級分類中,輕工製造、機械設備和紡織服飾被徵收關稅幅度增加較多。而交運設備、基礎化工和鋼鐵對美依賴度相對較低,受關稅影響相對較小。 

pic3

 

深入到二級分類,玩具、書籍和家具等輕工製品,機械設備中的醫療器械,以及紡織品、地毯等紡織服裝產品,由於對美出口依賴度較高,同時被加徵的關稅提高程度相對更大,受關稅加徵的影響程度也相對較高。此外,電子商品雖整體平均相對依賴度低,但部分二級分類如計算機、消費電子等,受影響較大。

pic 4

具體到商品層面,家具、聖誕用品等輕工商品,紡織製鞋等紡織服裝商品,以及顯示器、平板電腦、手機和耳機等電子商品,對美出口依賴度較高,受關稅加徵影響或更大。 

 綜合評估:營收來源重要性

大多數中國上市公司營收仍以國內市場為主,輕工、紡服等行業的海外營收占比不到15%,意味整體衝擊有限。但機械與電子行業因出口占比高,受影響最為顯著。

 

4. 轉口貿易的變化趨勢

短期調整

短期內,美國進口需求難以大幅收縮,而由於其他地區關稅加徵暫緩,假設美國進口需求變動不大,中國對美出口無非是直接出口轉變為在不同地區轉口繞道,那麼從總出口的層面來看,實際影響會更小一些。 

pic 5

 

當然,特朗普可能會推動加徵中國商品轉口關稅,或者逼迫其他經濟體對中國加徵關稅作為應對。最悲觀情況下,無非是上演俄羅斯受貿易制裁的情形,但即便在此情形下,俄羅斯原油出口仍能通過他國郵輪「洗澡」、不同產地原油混合等方式避開,這表明客觀經濟規律難以靠個別人的意志強行扭轉。

中長期展望 

中長期來看,如果美國產業鏈重建一切順利,疊加高關稅實施影響同在,那麼其進口需求將逐步減少,將同時拖累中國對美出口以及轉口貿易規模。然而,這一情形順利發生的概率較低,因為產業鏈的重建需要時間和大量資本投入,且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使得短期內難以實現完全替代。

5.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評估

GDP增長前景

綜合各項研究測算,各國/地區若對關稅進行報復,全面施加10%的關稅,將拖累美國實際GDP下降0.4%-0.6%。根據美國稅務基金會和耶魯預算實驗室的最新測算,考慮2025年以來加徵的所有關稅措施,假設美國進口規模不變,美國實際加徵平均有效關稅將上升至約20%,同時由於中國、歐盟和加拿大宣布了報復措施,將使美國實際GDP下降約1%。 

pic 6

對GDP的拖累具有長期性。多數研究認為,關稅對美國GDP的拖累將在2025年顯現,並在2026年最為嚴重,隨後自2027年開始減弱。由於關稅可能被轉嫁給商品成本,導致私營部門產出下降,並降低勞動力和資本的回報,對經濟長期造成拖累。耶魯預算實驗室預計,關稅將使得實際GDP增速長期下降0.6%。

 

pic 7

 

通脹上行 

綜合各家研究測算,在各國進行反制的情形下,全面加徵10%的關稅將推升美國通脹約1.1%-1.3%。耶魯預算實驗室的測算顯示,考慮美國截至4月7日的關稅措施和各國/地區反制,將造成美國通脹上升2.3%。

然而,通脹衝擊是一次性的。里士滿聯儲主席巴金表示,由於企業通常有1-2個月的關稅前庫存,關稅對通脹的影響最早可能在年中開始顯現。此外,隨著關稅衝擊下居民需求放緩,且能源價格上行空間不大,通脹可能在2025-2026年提升,隨後逐漸回落。

製造業利潤空間收窄   

雖然高關稅可能部分提高美國本土產品的比較優勢,但多年來,美國製造業供應鏈已全球化,關稅也將推高成本壓制利潤空間。根據Kentley Insights的統計,美國製造業使用的原材料對進口的依賴度約為39%。在對等關稅影響下,進口稅率約23%,將對美國製造業企業產生3282億元的額外成本,約為製造業收益的4.7%。

短期內,美國企業或通過與出口商分攤關稅等方式緩解成本壓力。長期來看,製造業供應鏈遷移至低稅率或美國本土還需要數年時間,以及大量的資本投資。 

  

6. 金融市場與流動性風險

美債市場壓力

由於對等關稅加徵幅度超預期,引發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在對等關稅宣布後,美股三大指數累計跌幅均超過10%,幾乎回吐2024年年初以來的漲幅,波動率VIX指數飆升。美股的下跌,引起對沖基金在內的投資者拋售美債,應對保證金追繳,從而推升了美債收益率,導致基差交易緊急平倉,更多的美債被出售。 

以宏觀策略為首的對沖基金一般會加大配置槓桿,利用國債期貨和現貨基差交易獲利,自2021年以來,對沖基金進行基差交易的規模快速上行,積累了大量風險。由於美債遭拋售,近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隱含波動顯著上升。 

pic 8

 

美元流動性緊張跡象

當前美元流動性指標顯示,美元流動性可能已經偏緊。一方面,回購市場初現壓力,SOFR-OIS利差近期有所上升,或表示資金需求稍顯偏緊。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上美元融資需求略有上升,交叉貨幣互換基差下降,美元需求增大。當美元相對另一種貨幣融資緊張時,基差負得越多,日元美元和歐元美元交叉貨幣互換基差在對等關稅生效後,分別下降了8.1bp和4.3bp。

 

美聯儲應對策略 

4月起美聯儲放緩縮表步伐,也意識到了回購市場狀況正在收緊。應對流動性危機,美聯儲的常見手段為降息、動用貸款工具或創設新工具,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在最近的俄烏衝突和矽谷銀行的兩次流動性衝擊中,美聯儲沒有降息,但對流動性緊張環節「對症下藥」。如俄烏衝突爆發後,美聯儲啟用國外和國際貨幣當局回購工具(FIMA)和2021年創立的常備回購便利(SRF)進行流動性救助;應對矽谷銀行衝擊,則是創設了BTFP工具。目前美聯儲各類貸款工具用量未見明顯增加。 

  

7. 對等關稅的未來演變

關稅政策走向

考慮到特朗普征收關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控制貿易逆差,振興本土製造業,那麼加徵合適的關稅必不可少。預計在實施策略上,他或將延續分類別加徵的方式:對與美國貿易關係密切且逆差較小的地區,關稅相對溫和;而對逆差較大的國家,則可能面臨更高稅率。 

然而,特朗普初始對等關稅計劃或許是加徵關稅的頂峰,後續將走向緩和。一方面,隨著關稅加徵生效,各國家/地區與美國貿易逆差將逐步收窄,關稅稅率也將動態向下調整。另一方面,近期美國金融市場表現,也反映出經濟對高關稅政策的承壓能力有限,這也推動了特朗普對部分關稅暫緩的決定。 

  

中國貿易突圍策略 

對中國而言,短期內可聚焦以下幾個戰略方向: 

一是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尤其在歐洲有望迎來俄烏衝突結束、實現經濟復甦的背景下,中國出口對歐有望拉動超過2個百分點,利好原材料、機械設備等上游產業。同時,需關注中歐汽車關稅爭端及《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等關鍵進展。 

二是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儘管中美貿易摩擦仍在升溫,但雙邊貿易仍具互補性。美方對能源與農產品出口的訴求,或將成為未來談判的突破口,仍有望在新一輪磋商中尋求平衡。 

  

8.大類資產走勢展望 

  

海外市場資產配置

關稅博弈所引發的經濟衰退與通脹風險,仍是當前市場的核心交易主線。整體來看,資產波動率預計將顯著上升。 

鑒於關稅對通脹的影響具有一次性且滯後特徵,聯準會對經濟基本面的關注度仍高於對通脹的擔憂。因此,即使通脹短期抬升,也難以阻礙美聯儲年內預期的75個基點降息路徑。 

在經濟逐步承壓與降息預期強化的背景下,美元或存在進一步下行空間;但美債則具備交易價值。黃金的中長期配置邏輯不變,尤其是在對等關稅引發的美元體系信任危機下,金價具備戰略性上行動力。 

至於銅與原油,雖受衰退預期影響波動較大,但中期內有望受惠於歐洲經濟復甦、烏克蘭重建以及中國穩增長政策的需求支撐。當前油價或已接近階段底部,短中期內震盪回升的可能性提升。不過,從長期看,全球能源轉型與美國能源自主化趨勢將限制油價的上行空間。

國內資產配置策略 

面對外部衝擊,國內穩增長政策的積極性預期將進一步提升,而一季度經濟數據本身亦顯示出一定韌性。從領先指標來看,融資活動已有改善跡象,特別是M1增速出現回升,在地方專項債提速發行的推動下,亦為風險資產提供一定支撐。 

在政策導向上,財政發力效果逐步顯現,科技創新與消費領域預期將持續受惠,成為未來政策的重點扶持對象。在當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中,內需擴大與經濟結構調整將成為主旋律,並為相關產業創造中長期成長契機。 

結論與展望 

中美關稅之爭已超越傳統貿易問題,演變為涉及全球供應鏈重構、金融市場穩定以及地緣政治格局的深層次博弈。在這場博弈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各方均需承擔相應代價。

對中國而言,儘管直接衝擊有限,但需警惕潛在的間接影響。未來應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積極開拓多元化的國際市場,特別是加強與歐洲、日韓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同時,加強科技創新,提升產業鏈自主性與韌性。

對於全球經濟而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無疑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恐對整體增長形成拖累。各國應堅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原則,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在資產配置方面,投資者應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關注政策變化帶來的機遇,同時做好風險管理,構建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以應對可能的市場波動。

重要聲明:股市漁夫內的所有內容,包括本影片,絕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或購買任何股票及金融產品的特定推薦意見及/或不構成任何游說或要約,以購買、出售或以其他方式交易任何證券、期貨、期權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其他產品,漁夫系統的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投資者不應只按漁夫系統的內容進行投資。用戶必須留意,漁夫系統的所有訊號,並非是買賣訊號或任何投資建議,而所有訊號均是全自動用第三方提供之客觀市場數據計算出來的結果,當中並不涉及任何人為的想法、修改、修訂或任何投資建議。本網站包含的所有內容、資訊、訊號,並不針對任何特定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以及可能使用或接收該內容的特定人員的特定需求。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各種金融產品的個別特點、個人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詳情請重溫股市漁夫FAQ免責聲明。

最後更新: 2025-05-01